蘇格拉底最有名的一句格言是「認識你自己」。
克蘭斯載說:「評量文明人的標準,首先是自我覺醒,
然後才是面對自我的深度」。
「自私的人,不但無法關愛別人,甚至也不會愛護自己」。
「只為自己生活的人,對別人的來說,其實他已經死了」。
眾生的本性都是清淨光明的,可是卻被妄想執著所覆蓋了。我們都認賊作子,誤以為色身,感受,思想,意念和意識等是自我,因而困在物質和觀念明相的桎梏中,而不能自拔。
早在幾千年前,佛祖就曾很慈悲地指出,五蘊都是變動不居,隨緣生滅,變化無常的。因此它們都不是真正的我。故要我們能夠透過禪修及智慧的觀照,才能突破這五種障礙,而體驗到真我的本來面目。(這正如蘇氐的認識你自己。)
人,若要破五蘊;人,若要認識你自己,還我本來面貌。依據楞嚴經所載,首先要破色蘊,即身軀。 <文曲星>。
◎文曲是齋戒沐浴星。 (河圖三.八為用)
世界的紛爭起源於人們各自固執己見,而人類的苦惱是因為執著著錯誤的見解。這就是佛經上一直在強調的「無明」與「我執」是一切苦惱和生死輪迴的根本。
誠實論的第127品有言:「追逐假的事物和名相,叫做無明。(左輔),人,只是一個因緣和合的假名。(文曲)。凡夫不能明了這個真理,所以產生我執的心理。一產生我執,就有了無明」。
註:
左輔-
-- 何以起於辰宮.順行。(這兩顆星.為什麼要排在一起?)
文曲-
例 :
若有一個浪子,想浪子回頭 (如文曲的齋戒沐浴)。
但偏偏有逢左輔.(如大限坐之),(或大限三合逢之)。必定不可能浪子回頭,說不定是再入不歸路。意味著,左輔的執著,大於文曲星。
這時,就要看文曲,有沒有智慧,有沒有定力,去面對左輔的現實。而駕馭它,否則,要是左輔去駕馭文曲,那「身不由己」,就是他將來不歸路的寫照。也是他唯一的藉口。
這兩棵若要湊在一起看,真是-------「欲覓了時無了時」
「補得東來西又漏」
下面來解文曲星 . (破色蘊)
文曲星,是「真我」與「假我」,在做一線之隔。識得「真我」是解脫之道,若識「假我」那就在生死輪迴流浪。
「真我」是宇宙人心的本體。楞嚴經稱之為「如來藏」。他與五蘊所成的「假我」是不一不異的。五蘊即「如來藏」之用。如來藏即「五蘊」之體。離體無用,離用即無體,譬如水與波,離水即無波,離波則水不可得。
其自救之道,就要依佛陀的教示,回歸此一本體.(文曲為首)。顯明此一本體,破除對五蘊得執著,轉化五蘊,善化五蘊。而不是被五蘊所役使,所迷惑。亦不是要捨棄五蘊,離開五蘊,再去另外找一個本體,這句一定要切記著。就像佛本心中求,何來心外更有佛。?(註:心外的佛,是己成就的佛,而不是你.你是你.你不是他,而他也不能代表你。)
「真我」雖是無形無相,無有一法可得。但它的價值卻是無量無限的。出生萬法,為宇宙萬物的根源,妙用無窮,蘊藏無量的智慧,能推伏一切煩惱本。故----<<永嘉政道歌>>云:「無價珍,用無盡,利物應機中不吝,三身四智體中圓,八解六通心地印」。
※(三身,八解,指著就是文曲星)
那文曲星,如何破除他的迷執呢?
色指肉體而言,(包括生理)。眾生都對肉體起迷執,則能障蔽本性的光明,故謂之色蘊。眾生肉體有很深的執著,一天到晚總是為著肉體在打算。肉體有很多需要,要吃,要穿,要住,要行,結婚又要傳宗接代,真是麻煩得很,但是我們大部分的人還是心甘情願,不辭辛勞得為它服務,為它所奴役。一個人若過份看中肉體的生活,而忽略精神的活動與提升。以佛法來說,就是這個人的「身見」很重。身見重的人,會特別怕死。內心很少慈悲心,智慧不易顯現。由是對自己更沒有信心,沒有安全感,尤其這種人,唯恐失去肉體,於是又特別注意他的健康,一天到晚擔心自己會生病。為維持身體的健康,他會不惜花很多時間來鍛鍊身體,檢查身體,或花很多的錢,去買健康食品,或保健器材來保養身體。殊不知,這些種種的努力,到頭來會變成一種精神的負擔,甚至會帶來副作用,後遺症。
身見太重的人,若走到極端,都會希望自己長命百歲,(如求天同)反而不會去求內心世界,精神不朽,(如求天梁)。
◎「真我」,「假我」,就在此分野了。
再來,對於肉體太執著的人(身見重),會演變引申成對''錢財''的執著。(文曲易主才的由來。)因為錢財可以用來保養,保護肉體。於是變成一方面對於財物過度地熱烈追求,一方面對於擁有的財物吝嗇固守,若嚴重一點,會造成人為財爭,人為財死的結局。
不要以肉體的我,代表自我,自我是要智慧去認識自己,一般身見重的人,常不知精神生活是何物?他們不會關懷真理的追求,智慧的啟發,品格的提升。也許這是這些人在世上的一大憾事。
佛法告訴我們,肉體是假借因緣所成,是假的,不是真的;是脆弱的,不是堅牢的。固然,人身難得,我們不可以故意去傷害肉體,而修行也是要借重肉體,所以,適度的保護,保養是必需的,但不宜對它太執迷。肉體是短暫的存在,借宿在天地間,時節因緣到了,我們都要灑脫自在地捨離它,去我們該去的地方。要了解,身心是一體的,交互影響的。而且心對身的影響要比身對心的影響來得大,來的強。「心是身之主,身為心之客」,主客是不可顛倒的。所以,修心要比修身來得重要。修心的要只在於放鬆對身體的執著,使心如虛空,如此全身的精神鬆弛,氣脈暢通,血液循環自然良好,而身體會趨向安泰健康。
註:
文曲星,注意:血液中膽固醇,血脂肪過高,或變成血管硬化,血壓過高,心臟病腦溢血,坐骨神經痠痛,骨刺……。
註:佛是無量壽者,但佛的無量壽是「法身」-----常寂光的無量壽。
不是應身,化身,肉身的無量壽。 ※(佛是法性成佛的)
古代高僧大德皆致力於開發真我(佛性)。他們並未注重色身之保養,但多能高壽以終,可見真我(佛性),才是肉體的根本。
佛性不斷啟發顯露,其人心如虛空,不刻意求健康而自然健康。六祖惠能至今果真肉身不朽,並非保養來的。而是大徹大悟,戒行高潔,定惠功深使然。
要破色蘊,唯獨四字----「以文載道」。
師者,所以「傳道,授業,解惑也」。
「以文載道」,這四個字。若依字解義,好似聖賢或諸佛菩薩或高德善知識,敦而不倦的在善誘後人從善,並啟人智慧,教育群英……的等等傳到事宜者。或窮畢生,著術經典,道學傳後世……抑或當今正在弘法利生的大德門,都是在做「以文載道」的工作者。
這是「文曲」的精神之一,它的本質是希望眾生,提升自己的精神生活。不要只顧物質生活的充裕,這樣已失去了文曲之本義。
反過來,重視以文載道的大德門,雖沒有人間富貴命。可是其人,其精神不朽於青史留人間者,大有人在。這都是會善用文曲的人,他們也都看到了文曲的真實面目。所謂超凡入聖,文曲是人生必經之路。
聖凡之別,在於人,面對同樣的文曲,一個是看到「真我」,一個是看到「假我」。真我是見「性」的人,假我是見「身」的人。修不修,關乎於人的「心」。
聖凡之別,在於人,面對同樣的文曲,一個是看到「真我」,一個是看到「假我」。真我是見「性」的人,假我是見「身」的人。修不修,關乎於人的「心」。
話說文曲,它的''內涵'',只是如上所說嗎?不是的,它是超越時空,貫穿三世,安排人在世間三世''因果'',十二因緣的始作俑者。(簡稱:因緣與果報)。
你可以在營營碌碌地生活於塵世之中,誠誠懇懇地領受歲月的教誨之下,體會到文曲,給我做了什麼樣地''果報''安排。是善是惡都不能不讓人要去面對它,接受它。但你不要忘記,展現在今生的各人各報,是過去世累積的「果」,依人的命,「依報而受生」。所謂:「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」。在文曲星會得到切身的證明。
註 :
1.依報的「報」,是指「正報」。(有情眾生之本體)。
2.文曲最不好表達的,即是「在世」的當下生活中,一方面在承受過去式的
「果」。因這個果,使我(人)入世而賴以為生(生活),且在這入世的生活
中的同時,又一方面的人又在做將來的出世想。……(不是意味死亡)。
比喻:
文曲在田宅(化忌),今生一定會得到祖蔭或財。(並看己天干在哪裡,得至於誰)
而得者,作什麼想?將來的文曲,就依你想而入你想的宮位,這就是"依報而受生"
。如你把它固守其財,將來你的文曲就會落在命或疾厄,作個為財而守財的人,
因為他沒有施捨想,會落父母宮,去做未來的慈濟事。……這些都是引喻,
以做表達「文曲」的特色。莫把它當做真理。「色蘊」本空(無我),隨緣生滅。
如果說,文曲是 「超凡入聖」必經之路。那相對的,文曲在你今生,就是你自身修道的道揚。不管它落在什麼宮位,(已不重要,因為我們已被生,只好面對它)。重要的是,端看你的「心」,肯不肯下決心去修持它。
<一>從凡夫立場看生命的形成:
站在凡夫的立場來看生命的形成和延續,依佛法而言,分有兩種,
<1>業感緣起・ <2>阿賴那緣起。
總之,凡夫都在這兩種緣起繞不出去。反正,造什麼業,就會有什麼報,或什麼是善,什麼是惡,繞在這些「名相」,怎能得解脫呢?
<二>從聖賢立場看生命的形成:
一般人誤解佛的教義,甚至佛教徒也有誤解佛法的,認為佛教是出世的。世間太苦,離開世間之後即解脫,所以信仰佛教,修行佛法的最終目的,就是逃避現實,離開世間,此即解脫,涅槃。這似乎在意味著在世間活動的生命現象都是罪惡的眾生,因為他們(指眾生)造什麼業,就該受什麼報。如果修行成功得以解脫,自然就會離開眾生的世界。
事實上,正信的佛教徒所之道的正確佛法不是如此的。在雜阿含經(七六0)有說到:「一個人果真能建立起正知正見,那就必然會正確地走在解脫之道」。若沒有正知正見,自然也跟解脫,無緣相見。[解脫之門,在自己的正知正見中,不待求,自然獲解脫。]故經曰:「聖弟子得正知正見: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後有」。
言到此,不妨說聖賢如何看待生命?
◎通常凡夫是根據業力而受生死果報。
◎菩薩是因願力而出生入死。
(所以菩薩還有隔陰(蘊)之謎)
◎諸佛則不依業力,也不依願力,而是由於
「淨心緣起」與「真如緣起」所產生的。
▲所謂淨心緣起,就是法界緣起。
佛心是清淨的,因為無所執著;既無執著,就是無自無他。(無你我之別)。
在時間上能與三世諸佛同一個心,在空間上則與法界一切眾生同一個體。他們不以為自己是佛或聖人,他們也不以為有眾生可度---因為已經沒有自我,所以也沒有對象。但只要任何一個眾生,發起善意(菩提心),與佛有緣,佛就跟他相應,在他面前出現。正如大勢至菩薩所說的,「若眾生心,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,去佛不遠,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」。
▲所謂真如緣起的「真如」,就是眾生與佛共同的本來面目。它有兩種隨緣功能。
1.如果「真如」隨染緣,也就是隨著貪、瞋、痴等煩惱因緣,
就會變成自私執著的凡夫眾生。
2.如果真如隨淨緣,也就是隨著修持戒(念)、定、慧等因緣,
結果就會跟己成就的諸佛或聖人相應,終而成就佛果,與三世諸佛無二無別。
故:眾生隨緣淨,可以成佛或諸菩薩。(簡稱:聖賢人)
諸佛隨染緣,也可以在眾生世界裡救度眾生。
因此,「染」與「淨」,也是不一不二的。如此,才叫做「如來」,(如此的去,如此的來),既然是如來,他更不需要離開凡夫世界,也不需想到發願度眾生。他們隨處都在,隨時都在。構成了聖人永遠住世與化世的生命現象。
補註:
讀聖賢書,所為何事?修持佛法,所為何人?不管他們目的何在,為什麼聖賢之路難登?因為捷徑不懂,寧願安步就班,人家怎麼說,我們怎麼做就是了,這樣會枉走一生的。
一般人都知道,三祇修因,百劫鍊行,又要圓滿六度萬行,方能高証佛果。殊不知,如宗門的不歷階級,頓悟成佛;如密宗的三密相應,即身成佛。不皆是成佛之捷徑嗎?楞嚴經上,也有「不歷僧祇獲法身」的明文。佛祖也曾說過,我們不可拘泥一說,以疑其餘。佛法原本就是活活潑潑的,若有拘泥,便成死法,死法是不能濟度活人的。所以善說法者,語語應機,嘻笑怒罵,皆可使眾生獲益。否則,雖言言錦綉,字字珠璣,亦只是徒費口唇,何利於他人,此理不可不明。「臨淵羨魚,不如退而結網」。切記著:「無益語言休開口,話不投機但點頭」。
除了上述兩種緣起外,尚有一種「如來藏」緣起。(針對文曲為首的五蘊說)
所謂如來藏,多半是在凡夫眾生的位置上來看的。也就是每一位眾生
如來藏
是五蘊之體
文曲:
都有成為如來的可能。
問題是在端看眾生的第八阿賴耶識中,藏著什麼東西。
如果此人藏著識---
有漏的善惡諸業,在這善惡諸夜中分別明相,是好是壞,
這樣都是藏著凡夫的種子。
如果此人藏著是(修持)---
戒.(念)定.慧三無漏學,用自己無私的心量行布施佛業,
就成就為無漏的善法,藏的即是成佛的種子。
同樣的第八識:
藏凡夫種子的第八識 稱阿賴耶(識)
藏無漏三學的種子的第八識 稱為「如來藏」
˙故曰:「如來藏中藏如來」。
從佛的立場來看,一切眾生與佛無異,一切眾生的心,即是如來的寶庫,其中藏有如來。成佛的如來亦與眾生同具如來藏。
在<<勝 經>> <法身章> 有言:如來雖「斷一切煩惱」,而「如來法身,不離煩惱藏,是名如來藏。這是說,如來已斷一切煩惱,如來法身則不離煩惱,也是為了成就無量不可思議的佛法。
無執的聖人和有執的凡夫既然同樣具有如來藏,所以佛成聖以後,既不是眾生,也不需離開眾生世界。因此,聖人化現於凡夫世界,具有凡夫的生命現象,根本是不足為奇的。所不同的,一個是解脫,一個是執著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