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依五蘊之序,是色.受.想.行.識。上圖就是由己<色>到辛<受>再轉入丙<想>。完整的表達「色.受.想」三蘊。此三蘊,都在「文昌」與「文曲」之內。

若用洛書原理,即用的是「六」,「八」為足。再用河圖的「三」,「八」成體。 (以用歸體)故「八」,扮演重複角色,結合「色」,「想」於「受」蘊裡。所以昌,曲同在此天干出現。

人(化科)都要賴物(化忌)以成長。所以,它的遊戲都由化忌轉入化科。以致色身由文曲化忌做開始。<色身居六道中>→ 由成數開始。

p45.jpg

˙故「文昌」逆排也。(由八返三.合為水)→河圖

˙「文曲」順排,就是洛書六,八足。


吾人之全身布滿神經,時時刻刻都有總總感受。有的來自視覺,有的來自聽覺……有的來自內臟,或肢體。這些種種感受,有得令人快樂,有得令人痛苦,有的平淡無味。一般人傾向是求樂而避苦,把快樂看作很實在,把痛苦也看得很實在。於是就有人不惜代價去追求快樂,逃避痛苦。幾乎一切生命的活動,都不外於此。但佛法告訴我們人生的種種感受都是虛幻不實的。它們如水泡一般易於破滅。因為一切的感受都是因緣所生法。(重點在''因緣''所生法。而右弼講的就是因緣)

緣聚則有,緣散則無,緣變則異。(文曲重點在"有","無"論)(文曲重點在"得","失"間)(左輔重點在"有依""無依"中)(右弼重點在因緣決定一切有.無.得.失…破"空"論"有")→ 妙有.

人生一切享受是決定於各種因素,而因緣不能常具足,故享受始終不可能經常擁有。「抱點遺憾換生機」。使迷執人生享受者,沒落孤寂。否則,太迷執,必有失望時。主要原因是,感受須依賴感官。故老子曰:「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聾,五味令人口爽」。

˙何以用「五」?
˙俗稱「二,五,八」。(八回到三,必須通過五,因此.人生之享受.多出於各種因緣來決定.但又有感.因緣是不能常具足.是謂因緣總會空.由是右弼的特色.乾脆用''因緣''來成就一切.所以古來賢者.達人都是以''等因緣''.成就人間事業.名留千古.(故.右弼也是逆排)

人生享受除了感官享受以外,還有非感官享受。非感官享受,也稱意識的享受。(感官享受偏向文曲化科.非感官享受.偏向文昌化忌)如一般人喜歡享受被人讚美,尊重,奉承的樂趣。人性的弱點是不喜歡讚美別人,尊重別人,奉承別人。但卻反喜歡受人讚美,尊重,奉承。[依據人性而言.文昌不是由三到八.而是由八還原三]

▲辛天干,文昌化忌,回到丙為文昌化科,代表文昌已經懂得讚嘆別人。

在佛法上,這也是迷執在''受蘊''的現象中,這種心態(心理)的根源,是我慢的反映。我慢重的人總以為自己很重要。我很了不起,我很完美。別人應該讚賞我,奉承我。這種想法如願的可能性不是沒有,便失望的可能性更高。不信但看這種我慢重的人,在「曲終人散」後的感覺是如何。(亦可引論老年人)˙該可想而知。


人生在世,不能沒有享受。但不需刻意地去追求感官<文曲>或非感官<文昌>的享受。只要適度享受,隨緣享受就很好了。不要被世俗的享受,沖昏了自己清醒的我,一天到晚,陷入在---「財.色.名.食.睡」的五欲泥巴中,不能自拔。

在佛教哩,有一種正常的享受,叫做「正受」。正受也是佛教所稱的「三昧」。又叫「正定」。([丙.己.辛]合參.就是三昧法)裡面有<文曲>.<文昌>.在五分法身中.是屬戒定慧。

「正定」,是正確的禪定,入其此正確的禪定,叫做「入三昧」。不是枯坐,就算禪坐。修行功深者,都是「禪悅為十,法喜充滿」。「無處禪坐,是謂坐禪」。這種喜悅,絕對沒有「五欲」的後遺症,健康病候群。

註:

佛家的「三昧」正受,只是相對於世間「五欲」而說的。孔子易傳有三五錯綜,引諭出一個重點,就是「心齋」。(延伸斗數指文曲)齋戒

佛陀真義是在鼓勵一般世俗,追逐五欲之心,轉而至力於禪定之修。但當一個人真正禪功深厚者,佛陀又要人不要貪著於禪悅,以便進趨於無上菩提。故以究竟的佛理說,世間的享受與出世的禪悅,都是必須超越的。只有不斷的超越,才能獲得最高的智慧,也才能夠達到最徹底的解脫。

所以''開悟''的時機,不再初禪的「離生喜樂」。亦不在二禪的「定生喜樂」,也不是三禪的「離喜妙樂」。而是在四禪的「捨念清淨」。


在四禪中,一切妄念具捨,達到無念的境界。只要「能所雙亡」,自然悟境現前。然而這時的樂又非三禪的「妙樂」所能形容的。因為三禪以前的樂都是相對待的。(與物有對)。而明心見性的樂,是無對待的。(與物無對)有相對的樂,是有生滅的,無常的。無對待的樂是不生不滅的,永恆的。

備註:

<1>第57頁上角圖,是依據華嚴經而撰的。

╔ 3.6.8.(9).是華嚴三昧.是因位的解行.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┌┐
             [信.解.行.証]屬於「妄盡還原觀」。

   5.6.10.(1)是海印三昧,是果位的境界.
             
            [信.解.行.証]屬於「一真法界」。 ╝
             └-------┘

<2>此圖都有"己"。(文曲)化忌→菩提心
   <賢首品>:「菩薩發意求菩提,非是無因無有緣」。
   故菩提心為萬行之本,千萬不可失,忘失菩提心,修諸善業,
   都是魔業。反之,能依菩提心,永不忘失,便能成就萬行。
   (六度萬行由此出)

<3>海印三昧,是全佛行.(圓)因(滿)果。

<4>人.很多在<左.右.昌.曲>中.不如意,或健康不好。即不好.有解嗎?

佛教不講究「受」,而講究「捨」。孟子也說:「捨曰善」。因為貪求享受,則會陰蔽本性的光明,謂之「受陰」。為了破除受陰,故須講「捨」。所以菩薩有四無量心,叫做「慈悲喜捨」。四禪有所謂「捨念清淨」。六度萬行有施捨(布施)。

破除''受蘊'',不是有法可破,而是你該從日常生活中,謹慎做起。累積好的思想,精進自己的學業,用「感恩的心」,感謝所有對你,曾有好的諸德,此''感恩''的心,是由衷地,而年積月累的實踐它。一切昌.曲.等不如意事。菩提的慈悲,甘霖的灑露.隨時都在護法你。千萬記得,唯有你   「人自助,天才助」。否則,若求也無助。


p46.jpg

似同一個鐵三角。問題是文昌是逆的。

故「文昌」是---「弦外之音」。不是「弦內之譜」。

於「人,物,事」。皆同理推。文昌喜歡唱「反調」。自命清高。不服輸。
 
文昌會用,身無病痛;文昌不會用,身體保重。<維摩詰經> 值得研究

p47.jpg

p48.jpg

 

創作者介紹
創作者 劉哲瑜 老師 的頭像
劉哲瑜 老師

華山欽天五蘊生命科學管理部落格

劉哲瑜 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