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˙文曲(色蘊)之破解,在於「以文載道」,無益之於人的話,少開口。
  若深層去了解它,就是修自己的---「身.口.意」三德,
  <意是內聖.身.口.是外王>.朱子語

註:

丙天干的廉貞化忌,與己天干的文曲化忌,若能組合而又在內局,一定會有蔭。
但此'蔭'是一種物質面的.如得到財.不動產……是一種有限.有漏.的福報而已。
  
因為:『丙天干是面對天同化祿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→ 以'財'自居的福蔭。
       己天干是面對武曲化祿。』  (與人際有關,世間的花報 現世報)

註:

天梁也是蔭星,但此'蔭''字,不偏向物質面,反偏向'德'蔭,是無漏之蔭。
是一顆人在世間,多需'培德'.'積德'之星。所以孔子曰:「積善之家必有餘慶」。
即是此意。(在斗數.指的是天梁星)

˙『 (乙)天干有天梁化權---- <過去報>
     (己)天干有天梁化科---- <現世報>.又名<花報>
     (壬)天干有天梁化祿---- <未來報>.又名<餘報>  』

˙天梁是'德'蔭之星宿『 得人者昌 (扶其正)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失人者亡 (扶其不正) 』

註:

「福」星得與不得的問題,(與德未必有關).求福.惜福都是現象界。
「德」是該與不該的問題,(與福未必有關).一個人.有的德高望重.福至全歸。而世上的賢達者都是德大於福的太多,而名留千古,故有曰:「命中該有皆須有,因為他們能聖能賢,秉持著物歸有主」的信念.所以自然不求於做作---「有德者得之」。<實相世界> (如孔子的述而不作)

˙「福」是陰陽邊底事。
  「德」是太極法身人。 <張三丰>

至於左輔,它有解脫之道嗎? <破行蘊之迷執>

在五分法身中,壬天干的左輔,就是「眾生因它而有''生住相''。但也因有''生住相」而得解脫之道。

它的重心在「智慧解脫」,以「無住」為本。

它的方法,是---「般若的觀照與空慧的灑脫」。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(住 相)
(引用哲學.就是在相忘象).是活在當下的盡性逸然中。

金剛經有云:「菩薩應離一切相……不應住''色''生心。
<生數>不應住聲.香.味.觸.法.生心.<成數>應生無所住心。若心有住.則為非住」。

註:

任何經典的一切法,一切心的''一切'',都是指世間法,如「一入一切,一切入一」,都是世間相法。實相世界是中性的,不言一切法,一切心。只是「理體的如實」。


左輔在此分兩段解。

<一>所謂行蘊的行,即意念。(由己<文曲>的身.口.意證伸出來)吾人之意念總是剎
    那剎那地運行不已,故謂之「行」。(前文提示的掉舉.不能安其心.都與意念
    有關)吾人若對此運行不已之意念迷執,則將障蔽本性之光輝,故謂之行蘊。
    (行陰)為了破除行蘊,故禪宗講究無念的功夫。壇經有言:「我此法門,從上
    己來,先立無念為宗」。可見無念即是禪宗的宗旨所在。
    古德云:「禪為佛心」。禪講無念。故佛心即是無念之心。
    吾人修行若達無念之境界,則能明心見性,證佛之法身。<見P.20>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<己> <壬>      <戊x己>
    ※獨無文昌  


凡夫之念即馳求貪執之心。<欲界貪>所謂無念,即對萬事萬物沒有求貪執之心(即無住想)。猶如吾人行動之先必有念頭生起,像先有吃飯的念頭才有吃飯的行動,此行動就是一種行為。(左輔亦名行為)→但它是由於你意念產生後所做的行為。

註:

˙左輔稱它無名,巨門也是無名,差別在哪裡?
  左輔的行為是慣性地,用習慣性的思考模式所產生的行為,有''動能''性,
  是故,其內心當然就閒不下來,奔馳在萬事萬物中。(內涵,有做作)

˙巨門的行為是習性也,它不需加以任何思考模式,且習慣性的表現出來,
  如坐姿隨人所好。(內涵,無做作)故,巨門像大地。<有似''靜能''性>

※ 左輔 → 有憎、有愛、有恨、有仇……
   巨門 → 有喜、有憂、有苦、有樂……

若將一切念頭全部切斷,則一切活動便全部中止。而禪宗的無念法門,不是要你什麼都不要想,都不要做,且靜靜地打坐或禪定即是。假以修行人是這樣想,離見性,離明心,尚是遙不可及的。(等於白做工)。

「無念」絕不是完全沒有念頭,最徹底的無念,誠如<神會語錄>所言:「念不起,空無所有,明正定;能見念不起,空無所有,名為正慧」。所謂「念不起」,就是不作意。他說:「不作意及無念;無念體上自有智命」。

不作意的「作」,做起意解。也就是說,不起任何之念頭,如是的想,如是的做,就可以了。不須找別人「背書」,就對了。


p23.jpg

例解:

左輔在夫妻或在財帛。假使你還沒結婚,或想開始去投資或賺錢,往往都會有感不知好不好……而去請益別人。如果別人說好,剛好肯定了你心中的好,結果就去嫁(娶)了,或投資去了。若是否定,說不好,與你心想的不同,所得結果就是猶疑,不知如何是好。甚至再去找更多人的答案,看誰站在我這邊。這能站在我這邊說話的人,說不定能成為你心儀的人。(這種解釋.引論出輔的內心是'無實'的,沒有''信心''的,沒有''安全感''的,像浮萍.想靠岸.但又靠不牢.於室內心更空虛,更無助,因此他們在找     依''我''的伴,順''我''的人),你想可能嗎?

再來,當你真的去結婚,去投資。結果未必如你未結婚或未投資前,那麼想像中的好。你就開始懷疑自己的眼光,甚至看到對方或工作,產生無法溝通……等等的''平等''對待,於是厭惡的情就出現在眼簾裡。為什麼會這樣呢?

<1>左輔的特質,就是「有我」,只講他看法的「立場」主軸為出發點,站在他
   同一立場的人,他就會認為是好人。若站在他不同立場而說話或反駁,他的
   心就生不悅,甚至會抱怨沒有人能夠了解我。故左輔遇左輔的人,崇拜偶像
   就這樣產生,認為這才是知音,若把這知音變成家人,始知非佳人也。
   開始相互抱怨…

<2>左輔很難聽得進----「良心的建議」。因為他喜歡自導自演,活在與他能夠
   共鳴的「夢幻」聲浪中,再掩飾自己內心空虛,無助,無自信的生活。若有
   人真的活得很快樂(左輔星),那是強顏博得一笑,絕非此人內心之境。


從上述的命例,獲知左輔就是這樣的性質,你對左輔還會有抱怨嗎? 若你真對左輔的認知,而對萬事萬物開始不再抱怨或嘮叨。「見性」的功夫就離你不遠了。壇經有言:「善知識,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,於自念上常離諸境,不於境上生」心。

心念有正念、邪念;染念,淨念之分。

所謂正邪,是以利害來區分。
凡是利人之念為正念。(利人曰善)
凡是害人之念為邪念。(損人曰惡)

所謂染淨,是以執與不執來區分。
凡是有迷執之念為染念。(住相曰染)
凡是無迷執之念為淨念。(無住曰淨)

佛法的精神是活活潑潑,生機充沛的。

佛法的要求是---不可執邪念,亦不可執正念,(如施捨莫望回報)需超脫一切心念的執著,而達絕對超然之境。但一般人很難做到,不妨先擇善固執。用正念來以統一各種雜念,妄念,並掃除各種邪念,(如害人之心不可有)。像念佛,念咒,念四弘誓願,念經,等到正念純熟後,再捨棄正念而達到超絕之境。

心念是意志的表現,強烈的意志力表現為強念的念力。密宗常以金剛來比喻心念的堅固。一個人要想成就世間法或出世法,強烈的心念力是不可缺的。(換作修行人,指著是願力與菩提心)。

 ※願力→左輔.   菩提心→文曲.   九.六乾坤定位.

古今中外的偉人之所以能成就偉大的事業,關鍵即在於他們有強固的意志力與念力,可見心念對人生事業的重要性。但是心念之強,一方面也表示其執著之深。執著必帶來或多或少的痛苦,這是不可避免的因果。(中外偉人皆如是)痛苦若對社會人類有意義,也就不妨忍受,那麼你的心念更要堅持。問題是有些痛苦並沒有什麼意義,那麼心念也不值得堅持。例有一個密宗的人,發了二十年的功夫,練成一種吐火功,能從嘴巴吐火來把木柴燒掉,其功能與打火機並無兩樣,這種意念就不值得堅持。

 

※左輔與意念有關,是隨意念之後所產生的行為。反過來說,行為來自意念的背後做作,在佛家稱他為業力。在哲學家稱他為力線哲學。宇宙物理的自然律下有向心力與離心力。同樣斗數的向心力與離心力就是力線哲學。它的每一個動作,都無形中牽絆著每一個人的意念與行為,是人無法以抗拒的,故曰:「業力大,人難當」。孔子曰:「天命」。

※佛祖所說的「業力」˙是宏觀宇宙論的。
  指的就是「這個」。(力道哲學)


p24.jpg

※若有一個人.生年忌在官祿,大限命宮自化忌,代表此人會在此大限辭職。

※以此例如果此答案是當真?它不得不就沒工作,請問,個人的意願力,
  抵得過這個向心力與離心力的變化嗎?

如果當真有「業力」的存在?憑你一人可擋大自然嗎?真正的「業力」,
在於宇宙大自然運轉中的平衡力,而人類都屈服在它的「力道」運轉中,
形成生命的軌跡。人類的意志力再大,也抵不過這個「業力」。
(斗數創用此名詞.暗示業力的存在於自然中)


每一個偉大的願行人,人人都可以效法。而效法偉人的心念,是值得堅持的。當每一個人執意做任何一件事,都會遇到或多或少的阻礙。(包括人.事.物)。有阻礙就有煩惱,若想減少無謂的煩惱,必須深入---「因緣法」。觀察因緣與後果。---「因緣不具」,「後果不良,最好就能放棄其意念的執著,否則只有自討苦吃,自討沒趣。若自覺該事是有意義的重大。(良性)非做不可,較積極的作法,就是運用智慧,慈悲,促使因緣早日成熟。

◎法寶壇經法傳.衣第一˙<指六祖>˙五祖送六祖至九江驛邊,有船一隻,令六祖上船,五祖把艣自搖。六祖曰:「請和尚坐,弟子當搖艣」。五祖曰:「合是吾渡汝」。六祖曰:「迷時師度,悟了自度」。度名雖一,用處不同。慧能蒙師付法,只合自性自度。五祖曰:「如是如是」!以後佛法,由汝大行。

附註:

1.五祖是師.不應搖艣,其搖艣者,是機于六祖,觀其悟否也。

2.五祖是示機曰:「合是吾度汝」。
  六祖又悟,應之云云,洞契玄機。 [重心在合](因緣法成熟)

3.五祖印可曰:「如是如是」,即佛心印也。

◎切記著:達摩尊者有言:「諸佛法印,非從人得」。

佛法的破行蘊<壬天干>,只是破迷執。(換言之.壬天干含有迷執在內.故迷時師度.悟時自度)。當我們發覺心念不正不淨時,當立即轉變心念,改邪歸正。(利人)捨己從人。(達人)隨順真理,不可為了面子問題,利益問題而錯誤到底,(學習放下)以至於害人害己。所以佛法修行主張鍊念心念使之堅固,以便擋負重任。<任重道遠>同時有主張心念使之柔軟(柔軟心)以免變得僵化而失去活性。(活潑天機)心念柔軟的人無所執著,沒有成見,一切隨緣,故能灑脫自在,無拘無束,如去如來……。(像方外人)但他(們)又富有慈悲心,不忍見眾生受苦,念念不忘救度眾生,此念念不忘的心,正是堅固的執著。(合乎孔子的「擇善固執」的意義,不是守著做善事,叫做擇善固執,那是人性問題)故真正說來。

修行人是-----  不執而執 (執其善念)
               執而不執 (不執於人.事.物)
               最後才能趨向中道。(回歸中央土)

p25.jpg

註:為什麼破行蘊(行陰)是破「迷」執。
   因為<壬>的左輔是在欲界裡。(癸天干)也在欲界,唯沒有五蘊之星辰。
   及欲界,就有住相,有住相,就有名相,有名相,就有迷境。
   故佛家有語:「分別名相不知休,<壬>   入海算沙徒自困」。<癸>

左輔的解脫在----「智慧解脫」。要義在心經。
五蘊是從(丙.戊.己.辛.壬)天干所組成的。

心經的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就是指「左輔」的功能性,由<壬>反觀回來,才能''照見''。(般若的觀照)照見其''空''。此「空」不是沒有,而是指須用---「空慧」來「觀照」,才能知道五蘊皆假,何足你在人間,執其住相。不住其住,就解脫了。方可「度一切苦厄。

沒有空慧,使難走出左輔的家門。


楞嚴經曰:『 在染不染<無住>曰淨  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<都是對'左輔'的破執法門>  
            在縛不縛<無念>曰妙 』 
 

左輔<行蘊>的破解,在於破「迷執」。<見前文<一>>。
重點在破---「住相之迷」。
但左輔的功能,是主導你一生,全方位的導航運作者。
若論人生行程,它是你人生方向的指針,也是你性格與行為形成的始作俑者。所以,每個人,不能沒有左輔,緊緊地做了你身體的貼身特衛。
無明至老死。(文曲/左輔)一起之主因即「生」,就「住」於世間,世間有「相」,所以使人都依→「住相」而以「妄」為「真」的執住。
站在一個修行者來言,「壬」天干,就是佛家常言「見性」功夫之所在處,而「修」字,應是--「見性後,方可言修」。[人,若未見性,莫言修]。

註:

大家都會說,我們今生好好修,請問如何修起?若見性方言起修,那麼我可大膽的告訴諸學,「左輔」與「壬」天干,就是你要來壬生修行的課程,在「修」這個「左輔」。

『文曲是一個成就者,必經之路。
  左輔是一個成就者,住持道場。』

套入斗數,「己」天干與「文曲」,是我的身(文曲)所在位,因何來下凡?(己天干)即由「果」來看來時路的「因」。(借什麼因緣來到人間?)

而「左輔」呢?是因你已是有身之人,必在人間有所「居」。(看左輔宮位),即有所居,猶如給你一個「道場」。而「壬」天干之處,一定會化科給左輔,所以像一個皇帝,龍袍加身,這就是你在道場上該負起的責任,為壬天干而「住持」。(人人一道場,命命各不同) 單憑這兩顆星及兩個天干,夠你苦樂一生,夫復何言? 若要去苦得樂,唯有你要有「空」慧去「觀照」它,自得解脫。否則眾生相,用這個法則,知彼知他,都不待話下。


左輔是九數,故要反觀。

p26.jpg

※人生的定位,在<九>˙<六>˙

它與這三顆星,所互動的因緣果報,絕對不相同。


p27.jpg

解:

˙(己)在子女.文曲化忌入命,愛護子女.養育子女.就是她人生最樂見的一件事.
  也是此人.在人生上必走的一條路,是要用心路旅程走完它。

˙但巧的是,<壬>天乾又在文曲忌之位置上,這是說,在養育子女的旅程上,
  多了一個交叉點則看左輔在哪裡?剛好在迂移.所以又要帶子女.往國外而"住"

˙壬天干在''命'',故帶子女出國,住於外,更顯得她對子女的一切行為與付
  出,都出於本衷,且是無怨無悔的.<壬在命>

˙若法生年忌.在財<一>賺錢養子女.<二>老來子女養.(入命)

˙若法生年科.在疾.此謂子母情深.為母無悔為子女付出.

▲道場在迂移,壬天干要承受.因為這是''上''對''下''解.若換作夫妻或''下''對''上''.則左輔要承受壬天干.如子女奉養父母。有的命例,是壬,己,左,曲,分開的。其解先個別分開,在統而歸納解。


p28.jpg

解:

(己)在官與迂,化忌入父母,代表人必要有自己的工作(事業),且事業是上班的
    (父母宮).有帶外勤性質(迂移宮),換言之這就是她人生必然的道路。

(壬)天干在子女,左輔化科在財帛,道場在財帛,賺錢就是她的道場,
    所為何事?為了這些子女及家庭(壬同時化祿入田宅)

綜觀:(己)的文曲忌.法生年忌.是太陰.『 故 此人要工作.(星辰女性)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工作性質是服務業.(兄弟宮) 』

(壬)天干是子女,由上對下,家計都是由此女在負擔.<本身蜃蛇>


<二>佛教的目的,在於「見性」。
    性由何見?在習行「般若波羅密多」。(九返用六.六度萬行)
    然以「心經」為修行首要。

註:
凡是人居「左輔」運時,或是煩惱的宮位正是「左輔」之位時,或遇諸事不順時(指與左輔有關),多些時間,背誦心經或書寫心經,三個星期下來,自有助力於你,但心要無求心……在你書寫時。專注經文,此時,都不能受任何人或聲音的干擾。般若經部,六百餘卷,為心經,及般若部綱領,亦是般若經部的心。

 

            《 心  經 》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↓

『a.若從「無」來觀心經,是「宇宙真實」的綱領。
    <實相> <實在論>  [理體]

  b.若從「有」來觀心經,是「宇宙緣起」的要旨。
    <現象> <存在論>  [理體中有用]

  c.若從「不二」法門來觀心經,即「心真如」。
    為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。 [用中有理體] 』

不墮有無,無名可名,無相可相,畢竟平等,無可變異,不可破壞,唯是一心。

註:

左輔的個性,是無從瞭解地,要了解左輔的性。要學達摩面壁九年,才<引喻>得一個安心人。左輔所言之語,真是不墮有無,八卦任他翻,任他變,真是老子之徒:「道可道,非常道」,不知所云,而他卻持之「有理」。錯是別人,對的總是自己,但與左輔相處的人,卻願讓他逍遙法外,人間內,是謂「無始無明」,最好的比喻。

說到這個壬天干,真有它的特質。<壬水>

在第一段,講的是「住相」,眾生皆如是。
  <正面的> (從P.28始~P.43)

在第二段,講的是「見性」。眾生皆可修。
  <反面的> (觀照法)→ 照''見''


在佛教上有:
法相宗<1>˙它是在說明---「宇宙緣起」,是站在「有」的立場在說。
           故左輔大部分都在講「有的」現象界,以見為是做生活憑據.

法性宗<2>˙它是在說明---「宇宙真實」,是站在「無」的角度在說。
           故很難謂左輔所信服。所以說,「見性成佛」,本非易事。
           除非眾生肯精進。
    ※孟子的「盡性」,是以「法性」而勤盡之。[見P.20] (本源法性)


p29.jpg

p30.jpg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※天台宗.又稱法華宗。 

※斗數的四化.其根據在天台的四化儀教 <或稱四教儀> <或說四化儀>

※秘儀是依止於此義而「命名」。


補註:

1.法性宗,以龍樹,提婆兩論師為鼻祖。以宇宙真實,稱法性.又名:無相大乘。
  屬''空''教。它是以無相為宗,而繼有相教。教理遮乎宇宙問題,使緣起亦
  真實,再次第解決宇宙問題,說有相世界。※緣起是空,貪狼[空論]出於巽
  [風]性空,是觀其''空''性,而非''性''本''空'',如:心中有色,但不能
  以色滅心。故不能''住''相。這就是''盡性''以知''天''。(心真如)

2.法相宗,是說宇宙緣起,一切不平等分別,都是由心識所妄為假定者,稱它
  為「相」屬''有''教,或曰''性'',但此性,是相性.(物之本質).猶人之本
  性,用在左輔.文曲.或文昌.右弼……均是。唯獨在此,強調<左輔>.因為宇
  宙一切所謂不平等……都是由人的心識分別而產生,產生<強.弱>的適者生
  存空間。

3.法相宗是融合在法性宗裡,咸稱''圓''教。而高唱此教者,在陳.隋.唐之際,
  天台宗先起於南,華嚴宗起於北,上空前世,下開來今。哲學完成。

據:圓教,推天台宗完成之始,華嚴宗完成之終
   而善用其道者,在天台。 (開)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↓  ↓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火  水


左輔要如何「見性」呢? 依據上圖所述,應由「一心三觀」開始。

p31.jpg

補註:

1.一心三觀,或一念三千,或三千一念,都繫於"左輔",唯是"一心"。 <理論性>
  但問題是每一個人的心的「見地」如何,才是功夫。
  不然左輔<行蘊>在五分法身中,何以稱它「解脫」?。 <魔用性>

2.何謂三千世界?

p32.jpg

此三世間,''各具''一千世界,是為三千世界(亦名法界),故五蘊天干的世界,是不等於眾生天干的世界。(如金剛界對胎藏界) 以至論命要謹慎,世界不同,頻率也不同。
「物以類聚」,「情以緣牽」。
 └---------------┘
      └--------┘     
良以「緣」是以「類」而聚。直允「情」為何「物」? 不許人間問!


舉個簡例

p33.jpg

p33-1.jpg

p33-2.jpg

解: 以賺錢而言  (人.物.事皆同理)

1.有錢都可以賺,不假以任何思考行為。(眾生世間)

2.有錢可賺,但有思考選擇性,要考慮(戊天宮位)    
  → 不是見到有錢賺,就去賺。(五陰世間)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(看條件.或風格)

3.有錢可賺,看他當時的心境去判斷(壬天干宮位) → (五陰世間)
  至於昌.曲.也是一樣解,唯文曲.偏向  有利的地方去尋找,
  文昌偏向 → 廣結人緣式去開發 (五陰世間)

總是偏向行銷人才。
故˙十四顆星(眾生世界),一旦,與四顆星碰上,也會被捲入五陰中。
   成為''法界''性質。(在此言星辰.不言天干),若加上五陰天干更強。


例:

p34.jpg

在本質上有別,在應用上,都要參看戊天干處,沒有區別,而破軍的星性,就不是一般性的夫.子.奴來概括。有''特色''在裡面。
3 左輔,正面是行為論,有此本性,就賦予本性上的行為。屬人的通性。但落入於「觀照」時,做見性,解脫時,切忌心經的「照見五蘊皆空」的照見兩字,「見」,不是說,看得到。他是你要有「知見」。而「照」,不是觀察解,是用你的心,客觀地在中道上,用''空''慧來''省思''問題之所在,再行破解的方法,使任何事情,都能達到圓滿解決,就是涅槃。整句的解釋,應該是---用客觀,省思的新,來看世間萬物,都在"空"與"假"之間對立問題,而一切矛盾與煩惱,也因此而產生。這時就需要有所謂的般若的智慧來面對它。
所以六祖云:「菩提指向心覓,何勞向外求玄」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(己)              (壬)
即是此意。(意思就是九歸六居.古人稱'玄',指黑色.指北方.五行指水→壬.癸也)當一切歸向內心求之,則自有"定",這就是定慧。這就是中觀。

▲左輔的本身是含有"動能"。(九數極.則變),即動,所以"心"不定,心不"定","慧"就不成。故要收斂動之"性",還原為定慧,不再浮躁。可是常居「九」數,自以為大的左輔,怎能那麼容易與「六」的數易位。(大換小)數。所以左輔的慣性行為就是很難放下自己的身段。也很難省思「己過」,假使能左輔承認「錯」,對左輔而言,它認為很委屈了。若要它「改錯」,對左輔而言,更是難上加難。因為左輔會覺得很自卑,傲慢貢高的心態,(我慢)就由此不斷產生,對人生的偏見也增強。(有論:本性難移)

▲但反過來,「認錯而能改,善莫大焉」的人也很多,那我們要為他們讚嘆,希望他們,棄我慢,投誠般若岸。這是左輔將是偉大開始的前奏。未來就無可限量。而陪在壬天干的天梁化祿,因左輔的''善遷''(改變),會變成---「無量壽」。

▲左輔與右弼,最大的差別
a.左輔沒有自我的原則性,它是以慣性的行為,做自己所謂的原則性。
所以它本身也不知什麼叫做原則。(在學術善用方便法.不太適合研究理論性)
例:左輔在夫~官或福~財線上,喜歡用方便法賺錢就可以。存留在現象界。

b.右弼有自我的原則性。擇原則原固執之。
  故對於他人,要求較高。(但不代表完美主義)
而人未必能接納。如當過父母或師長的人,有一種通病。對子女或學生,希望成龍成鳳,或恨鐵不成鋼的期待。但他們不願做龍鳳,或寧為鐵,請問?苦的是誰? (在學術上偏向探討理論性.實在論)

※左輔→辛勞,辛苦。(形於外)→氣
※右弼→心牢,心苦。(形於內)→血


p35.jpg

※凡左.右.昌.曲。一律都在宇宙實在這邊。
  (屬法性宗.屬空教)要有空慧觀此四顆星,原來都是 →「中道實相」。
   一點也不做作。用此空慧(能所)觀察此四顆星,即證「實相般若」。
   但這能所的「能」字。在右弼星。

 ※哲學都在陰陽之道路上。縱教你能夠達到「陰陽不測乃謂神」的神機妙算。
   還是在陰陽內。(神變.神通是陰陽邊底事,還是現象界)。
   唯獨右弼星,能陰能陽。能極能渾。
   (這種人.在古今中外的偉人史中,太多了) → 人可歷史。

 ※鬼谷子謀簫云:「聖人之道陰˙愚人之道陽」。又曰:「先王之道陰」。

p36.jpg

 道之陽˙在「左.昌」,有似勸人「人算不如天算巧;機心爭似道心屏」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(左輔)         (文昌)

 道之陰˙在「右.曲」,有似勸人「留有餘不盡之巧,以環造化;(右弼)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留有餘不盡之福,以還子孫」。(文曲)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<王留耕>


p37.jpg

p38.jpg


p39.jpg

p40.jpg

p41.jpg

p42.jpg

 


講文昌之前,必須先瞭解「辛」天干。        <受蘊>
至於「丙」天干的文昌<想蘊>,那是說,只要是生為人,都會「想」。思想,想像,都會有。<通性解>。但每個人,或每個不同種族的人,或不同國度的人,都有不同的「想」。由是這個「丙」的文昌,就因人類種族……不同,而賦予不同的想像空間……若要追問下去,該是指人活在不同的三度空間。或人是居住在三世洪流裡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(辛天干)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↓
依佛家而言,簡稱:「三世因果。」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↓    ↓
              (丙天干)  (己天干)

歸納 : 左.曲.昌。
公式 : 3+6=9 
      ↓
       8


補註:

佛家的「三世因果」,用左曲昌來表達,
其使用天干是(丙)(己) (壬)→ 順
             └----[辛]

佛家的「因緣果報」,用右昌曲來表達,
其使用天干是(戊)(己)兼[癸][甲]→ 逆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└--------┘
      
             └--------┘

簡單的說:

用左輔來統領曲.昌.,是言「三世因果」。(辛用 曲.昌)
用右弼來駕御昌或曲。是言「因緣果報」。(戊天干 右弼 種是因緣法)

˙善用「因緣」來決定果報者,是右弼。
  (空宗)(無相) → 法性自爾自如。<中論>

˙善用「三世」來論因談果者,是左輔。
  (有宗)(有相) → 法相自曲自受。

儒家的「三五」錯綜,即「有.無」之法則。用「五」,就無「三世」說。與金剛經所言正是。

˙「左輔」系列的是,我命該如此。宿命觀。
  「右弼」系列的是,我命由我不由天。人可歷史,人可偉大。造命觀。


p43.jpg

解:

5.6.10.1系列.重於緣起論˙偏於因緣法。
依據華嚴宗.以「數」來說明緣起成立的主要根據,故「本數一」,是屬於緣起的「一」。(故貪狼稱法界緣起)
此一.不是單數的「一」,而是總體的「一」。
因此,這個緣起的「一」,就是在自己本身當中,具有眾多的成份,所以才稱它為「緣成」。
(右弼為聚合物.是來自此說.因它具有眾多的成份.加上貪狼化祿.是謂緣起具足)
華嚴經說:「菩薩善觀緣起法,於一法中解眾多法;於眾多法中解一法」。只要我們如此瞭解,那麼一中十.十中一.全部相容無礙。(故貪狼寄 戊.己.癸天干)


戊天干 :緣起本法<指貪狼>   屬空。  空是隨有之空。
           (本數)

己天干 :緣起果法<指文曲>   屬有。  有是隨空之有。
           (空.有.就相容無礙)


故五蘊依序.排於第二. (有色(蘊).就有受(蘊))
即當我有此色身.就要接受人間之苦.樂……

「辛」是巨.日.曲.昌。
據華嚴經重在於「果法因行」。 簡用:「左.曲」。
經說:「果地覺為因地心」 (果分不可說)

p44.jpg

解:

果地指己(文曲)覺為因地心。是指由果地自覺轉化為因地(辛的文曲科),象徵人要「得人恩果千年記」的心存感恩。(即由得人果,轉為自己再珍惜.而自己也多積善德),''心''呢?是指自己已懂得去從善。一邊得人果,一邊積善因,然後將此心去合文昌化科(丙)構成<因地心>,這叫做:「因地法行」(故:果分不可說)

 

創作者介紹
創作者 劉哲瑜 老師 的頭像
劉哲瑜 老師

華山欽天五蘊生命科學管理部落格

劉哲瑜 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